执劳动之笔 书青春华章
为深化劳动教育与思政课融合创新,探索“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新路径,4月27日下午,财税学院与马克思主义学院共同举办“执劳动之笔,书青春华章”劳动教育主题思政课。活动以跨学科对话、理论与实践交融的形式,为2024级财税大数据应用专业学生呈现了一堂“有深度、有温度、有共鸣”的思政大课。财税学院党总支书记张希、财税学院院长张明珠、马克思主义学院负责人陈彪,相关教师和辅导员代表及部分大一学生参与活动。
跨界融合:税收与劳动的双向“思政叙事”
活动打破传统课堂边界,构建“专业+思政”的立体化教学场景。财税学院教师张婧以“‘税’月伴劳动,青春正当时”为题,从税收视角切入劳动价值:“每一份劳动创造的价值,都通过税收转化为社会发展的‘阳光雨露’——从铺设高铁铁路,到建设神舟飞船,税收既是劳动成果的‘守护者’,更是青春报国的‘接力棒’。”她结合个体工商户与有限责任公司纳税对比案例,引导学生理解“劳动—财富—税收—民生”的闭环逻辑,强调“用诚实劳动铸就人生价值,以守法纳税共筑强国根基!”。
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宋莉则以“青春因奋斗闪光 人生由劳动出彩”为题,深入解析劳动精神的科学内涵和时代价值:“劳动精神,是从千千万万劳动群众身上提炼和升华出来的精神品质,具有普遍性、广泛性和基础性。”她从“三个关乎”展开解读,通过“全国劳模罗昭强”“国产机器人天工Ultra”等鲜活案例,诠释劳动精神与强国使命的深刻联结,并寄语学生:“要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中托举中国梦,成就复兴梦。”
深度共鸣:从课堂到心灵的“青春回响”
“在这次的思政教育课上,我深刻体会到劳动不仅是技能的锤炼,是责任感与奋斗精神的培养,更是双手创造价值的过程,教会我们脚踏实地、珍视成果,在实践中领悟青春与担当的意义。”2024级财税大数据应用专业学生贺宇舒在课后分享道。另一名学生潘嘉怡表示:“此次课程,老师通过案例与实践引导思考,提及税收相关知识,让我们认识到劳动意义远超物质回报,激励摒弃‘躺平’,以实际行动弘扬劳动精神,担当青年使命。”
两位老师均在课堂中与学生开展互动,其中宋莉老师以财税学院组织学生赴公交公司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为例提问学生:“今天使用的抹布、水桶十年后可能会消失,但你认为哪些劳动精神会永远被需要?”学生王泓宇在发言中说:“水桶的消失不代表精神的消逝,它只是以新的形式存在。簸箕虽被现代工具取代,但农民的勤劳和坚韧精神依旧。环卫工人的工具从笤帚变为清洁车,勤劳和敬业精神得以延续。劳动的核心价值——勤劳、坚韧、创新、奉献——是不可磨灭且具有传承性的。”
“这堂课让我发现,专业学习与劳动价值观塑造竟如此紧密!”2024级财税大数据应用专业学生李梦瑶感慨,“我们应尊重每一位劳动者,珍惜劳动成果,用劳动创造美好未来,实现自我价值。”
协同育人:打造“大思政课”实践范式
本次活动是“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的生动实践。财税学院从税收职能中提炼劳动育人的‘专业思政’资源,马克思主义学院以劳动精神本质筑牢青年信仰之基,双院联动实现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深度融合。未来,两学院将继续拓展“思政+劳动+专业”教学模式,推动“三全育人”向纵深发展。
此次课程将税收的“国家账本”与劳动的“人生之书”有机统一,既为劳动教育注入专业厚度,也让思政课堂焕发实践活力,为培养新时代财税人才更加“懂劳动、明责任、敢担当”提供了参考范本。
初 审:张 希
复 审:杨虎成
终 审:苏 琳
上一条:第三十二届校运会圆满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