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精神烛照复兴路 道路自信激荡青春志
我校“筑梦人”宣讲团围绕《从抗战烽火到民族复兴——伟大抗战精神的丰富内涵和时代价值》《大道致远:中国道路自信的力量之源》两大主题,于第三季度面向全校师生开展了系列宣讲,在校园内掀起了一场关于历史传承与时代担当的思想热潮。
从精神内涵到道路选择
宣讲团从历史维度出发对伟大抗战精神展开阐述,通过大量史料,梳理了抗战精神从“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到“百折不挠、坚韧不拔”的必胜信念的丰富内涵;《大道致远:中国道路自信的力量之源》则从理论高度,深入剖析了中国道路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两组宣讲相互呼应,形成了从精神传承到道路自信的完整叙事。
从理论深度到现实关怀
“这不是简单的历史回顾,而是将抗战精神置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进行解读。”宣讲团一组教师张宇龙表示。他在《从抗战烽火到民族复兴》的宣讲中,特别注重将历史与现实对接:“我们要让学生理解,抗战精神在今天体现为攻克‘卡脖子’技术的执着,体现为在乡村振兴一线的坚守。”
四组教师史夏阳则在《大道致远》的宣讲中,通过大量数据图表和案例,向学生展现了中国道路的独特优势。“从脱贫攻坚到疫情防控,这些学生亲历的现实成就,正是道路自信最生动的注脚。”
从历史认知到价值认同
“之前对伟大抗战精神的理解停留在历史课本上,但宣讲让我明白,这种精神其实就蕴藏在我们日常的工作学习和社会实践中。”信息科技学院学生张秀雯在听完宣讲后感慨。她实习所在的公司正在积极参与基于国产技术栈的项目开发与适配,“这何尝不是新时代的‘伟大抗战精神’?”
文化旅游学院学生曹乐萍对《大道致远》的宣讲印象深刻,她从增强道路自信的角度分享了感悟:“老师用详实的数据对比,清晰地展现了中国道路的独特优势,也让我认识到,道路自信并非抽象概念,它需要被讲述和传递。增强道路自信需要我们既了解人民自主选择发展道路的历史必然,也要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更要在文化创作中践行这种自信——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讲好中国道路的故事,这本身就是增强道路自信的过程。”
从抗战烽火中淬炼出的精神力量,与新时代青年学子的理想追求相互激荡;对中国道路的深刻理解,正转化为学子们砥砺前行的不竭动力。随着秋深叶落,三季度宣讲活动暂告一段落,但深邃的回响将引发更广泛的思考。校长李赟鹏在调研时表示:“我们希望通过系统性的宣讲,让学生在历史与现实的对话中,真正理解伟大抗战精神的时代价值,坚定走中国道路的自信。”在这片孕育希望的校园里,精神火炬,已传递到新一代手中;复兴篇章,正待他们续写。
初 审:郭慧斌
复 审:杨虎成
终 审:苏 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