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研究资讯第190019期 潘家俊:关于“双高建设”的思考之一、二

发布时间:2019-07-25文章来源: 浏览次数:

【编者按】

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是中国高职教育自示范校、骨干校、优质校之后的又一盛事。于2019429日至515日,双高计划项目申报工作正式启动。近日,230双高院校推荐名单出炉,就本轮申报而言,专业群是个创新点。如何把握高水平专业群的组群逻辑和专业群教学组织的主要特点和基本要求是值得我们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上海市职业教育协会副秘书长、高职高专教学工作专业委员会潘家俊副主任对双高建设的两大思考对我们有很大的启发。

潘家俊:关于双高建设的思考之一、二

思考之一:浅议高水平专业群的组群逻辑

双高是中国高职教育自示范校、骨干校、优质校之后的又一盛事。近日,230双高院校推荐名单出炉,就本轮申报而言,专业群是个创新点,2017年,《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795号)提出:要推动学科专业建设与产业转型升级相适应建立紧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的学科专业体系。而在2012年,中国高等教育学的奠基人潘懋元教授在为《高职院校涉农专业群改革与建设-以广西职业技术学院为例》一书所作的中就已经用到了类似的提法:种植、加工、流通、营销、信息组成了现代农业产业链,作物生产技术、食品加工技术、物流管理、市场营销、信息技术组成了培养现代农业人才的专业链。每个专业,都可以在专业链中各自定位,服务于产业链中的相应环节。”“既保持了农业教育的特色,又推进了农业教育的现代化。”“众多行业特色型大学的重塑、改造、发展,也可能从中获得启示。潘懋元教授在这里所指的专业链,与国办《意见》中所提到的专业体系以及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教职成〔20195号)提出的打造高水平专业群是一致的,这种格局已经跳出了专业的概念。从专业专业群虽是一字之差,却反映了高职教育从封闭式、学科导向到开放型、能力本位的转变。

近日,笔者研读部分推荐院校高水平专业群的建设方案,发现确有一些分析得当,逻辑严密,能够自圆其说的案例。如山西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的黑色冶金技术(不锈钢智能化生产)专业群,共包括黑色冶金技术、轧钢生产技术、机电一体化、大数据技术与应用、物联网应用技术等五个专业。黑色冶金技术专业对应智能冶炼生产控制单元,是不锈钢智能化生产的起点,决定产品供给的升级提质;轧钢生产技术专业对应智能轧制生产控制单元,承接智能冶炼生产控制,是产品供给质量的直接体现;机电一体化专业对应设备运维单元,是冶炼与轧制智能化生产的条件保障;大数据技术与应用、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对应大规模个性化定制和生产过程质量智能控制,是冶炼与轧制智能化生产的决策遵循。山西工程职院的方案有两个特点:一是深厚的产业底蕴。学院与中国著名大型钢铁企业太原钢铁集团成立太钢产业学院,使得专业群建在校企深度合作的基础上。二是抓准锲入点。专业群明确对接黑色冶金产业的智能化生产环节,从5个生产单元、37个技术单元和4个岗位群、27个岗位的角度进行细分,凸现了学校的专业特色和专业优势,适应了山西产业转型和企业当下的需求,为专业群内部的教学资源互通、共享、整合提供了逻辑上的前提。

再如,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的软件技术专业群,共包含软件技术、计算机信息管理、移动互联应用技术、嵌入式技术与应用、大数据技术与应用等五个专业。软件技术专业面向应用软件,培养应用软件系统开发(含人工智 能应用开发)人才;嵌入式技术与应用专业面向嵌入式软件,培养智能终端开发人才;移动互联应用技术专业面向移动应用软件,培养智能终端的 Android IOS APP 开发人才;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大数据技术与应用专业面向基础软件的应用,前者培养()数据库开发与运维人才,后者培养大数据处理与分析人才,以支撑人工智能应用开发和系统应用。图2软件技术专业群与产业链的映射图。此外,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群的组群逻辑也值得借鉴。该专业群包含数字技术工程化应用、动漫设计、游戏设计、视觉传播设计与制作、摄影摄像艺术等五个专业。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对接数字创意产业核心技术环节的基础编程、交互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研发与应用等岗位;动漫、游戏专业对接动漫游戏行业的前期策划,中期动画制作、游戏美工,后期合成、动漫衍生品设计等岗位;视觉传播设计与制作专业对接前期策划与设计、后期品牌传播推广等岗位;摄影摄像专业满足产业链的普适性需求。

还有一些很好的案例,不一一例举了。

但是,也有一些专业群的建设方案对于建群逻辑或者缺少科学描述,或者轻描谈写,匆匆带过。君不知,专业群之所以成立,前提是对接产业链,而不是专业的简单归并。既然如此,对学校服务的产业和产业链必须有认真的调研和科学的分析,开展这项工作的人员,首先应当是产业专家,而不是学校的教师。由于编制建设方案的时间很短,不少院校缺乏具有深厚产业背景的专业群带头人,专业尚未深度融入产业,对建群逻辑具有说服力分析的案例不多。组群逻辑是高水平专业群建设的逻辑起点,逻辑起点不清晰、不科学、不严密,后续的课程结构、师资队伍、实训基地、质量评价体系等建设工作也就缺少了基本的依据。

其实,相对来说,组群逻辑还是比较容易完成的。对不熟悉产业外行来说,也很难提出深度的意见(笔者以上的分析也只是从组群逻辑的角度来说的)。更加困难的工作是如何根据组群逻辑,对现有的教学组织和课程进行整合和重组,真正建立跨学科跨专业的教学组织和科研组织,保证专业群内部的教学资源能够真正实现共建、共享,形成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建设机制。从这个意义上说,科学构建跨学科、跨专业的教学组织和开发对接职业标准的课程内容,将成为高水平专业群建设质量的关键问题。目前,这个问题尚少有看到破题之规划,从而不得不使人对专业群对接产业链的实际效果感到担忧。

思考之二:高水平专业群教学组织的主要特点和基本要求

高水平专业群建设的第一步,是弄清楚组群逻辑。高水平专业群建设的第二步工作则是根据组群逻辑,对现有的教学组织进行整合和重构,创新教育组织形态,建立跨学科跨专业的教学组织和科研组织形成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建设机制。这是推进高水平专业群建设的关键问题。

2017年,《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795号)提出:推动学校优化内部治理,充分体现一线教学科研机构自主权,积极发展跨学科、跨专业教学和科研组织。”“推动学科专业建设与产业转型升级相适应”“建立紧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的学科专业体系2019年,《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教职成〔20195号)进一步提出打造高水平专业群的任务,《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项目遴选管理办法(试行)(教职成〔20198号)》则明确了高水平专业群的基本条件共三款九个方面。归纳起来,高水平专业群的主要特点和基本要求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01跨学科跨专业

事实证明,同一个专业可以面向不同的人才培养领域,同一个职业岗位需要不同领域的专业知识和能力,教学组织应当是跨学科、跨专业的,否则很难培养出适应产业需求的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要努力改变专业碎片化、教学资源割裂的现象,突破把专业作为教学单位,构建对接产业链的专业体系或专业集群;专业群和跨专业培养代表着现代职业教育的未来,要淡化传统的专业界限,根据需求设计组织好课程;校企深度合作建立的产业学院应当是多学科、多专业集聚的专业群,各种跨界整合资源的专业群将会越来越普遍。从割裂的专业结构转型到资源共享的高水平专业群,既是双高建设的要求,也是高职院校对接需求、服务产业的重要举措;既需要理念的转变,也需要较强的执行力;既对院校领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对全体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在这个转型改革的过程中,需要有科学的规划、坚定的信心和制度上的设计。可以预见,跨学科跨专业教学组织的成立将成为高职院校内部治理结构改革的一个突破点。

要指出的是,在贯彻实施《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的同时,教育部出台了《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教职成〔201913号)。在《指导意见》中,对高职院校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提出了极其详细的规定,包括公共基础课的名称与课时、专业技能课的门数、三年的总学时、实践性教学的比例等。如何科学处理好以专业为教学组织开展教学活动和以打造高水平专业群为目标开展跨学科跨专业人才培养的关系,需要在实践中逐步探索、完善。

02资源共享度高

建立专业群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实现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如果专业群内部的各个专业依然是诸侯割据、各自为政,那么也就没有必要去成立什么专业群了。专业群建设绝不是不同专业之间的机械组合,而是基于产业链条上相互关联的职业岗位群而建构的能够实现跨界、协调、互通而又一贯的人才培养新载体,实现从单一专业到复合专业的跨越。这意味着专业群建设是对传统专业建设范式的一种革命,必须走出一条不同于以往的新道路。如何实现群内资源(包括校内校外)的高度共享?一是依赖于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实施计划的重构;二是依赖于学分制、菜单式、模块化、开放型课程结构的实施;三是依赖于对传统教师工作量制度的突破;四是依赖于专业群内部教学管理制度的创新。显然,做到资源共享度高任重道远。

03行业优势明显

无论是高水平院校建设,抑或是高水平专业群建设,都源于、赖于、基于产教融合下的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专业特色鲜明,行业优势明显,有较强社会影响力是高水平专业群的基本条件之一,行业优势明显既是高水平专业群的重要特征,也是高水平专业群的建设保证。所谓行业,百度的解释是指按生产同类产品或具有相同工艺过程或提供同类劳动服务划分的经济活动类别,如饮食行业、服装行业、机械行业、金融行业等。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新产品不断产生,随着新产品的生产规模和从业人员数量不断扩张,就会逐渐形成新的行业。当前,一些高职院校专业群(如果已经构建了专业群)的组群逻辑以及动态优化区域产业链或者行业之间的关联度并不高。表现之一:针对专业群的评价主要限于教育体制内部(学校、专家、教育主管部门),行业、企业以及第三方无论是在参与的主动性还是在参与路径上都存在着明显的不足和缺位。表现之二:在专业群建设上缺乏行业、企业等产业主体的积极参与,缺乏产教融合的实体性的交流合作平台,从专业群的构建、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与实施、培养质量的监控与评价,行业的参与度都呈现较低的水平。表现之三:专业群缺少在行业界具有话语权和广泛人脉的带头人,师资队伍的双师素质和创新能力比较低,很难彰显行业优势,成为高水平专业群建设的瓶颈。

以上三点是很高的要求,不可能一蹴而就,但非此不能达到国务院、教育部对双高的要求。古语云:取法于上,仅得为中,取法于中,故为其下。”“双高也好,一流也好,都是一个建设的过程,而建设的标准则决定了建设的水平。认准目标,锲而不舍,秉轴持钧,突破瓶颈,如此,双高建设必将成为中国高职教育的一个新的里程碑。

【作者简介】潘家俊(1950- ),男,研究员。上海市职业教育协会副秘书长、高职高专教学工作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上海高职高专教学研究会副会长。来源:《上海职业教育》杂志

责编:杨晓明

编辑:郝美彦

关闭 打印责任编辑:谢斌